2025年9月21日主流证券网站头版内容精华摘要
dongfang888
|哎,你别说,今天这日子可真是不一般啊,2025年9月21号,周六,天气不错,阳光正好,我刚泡了杯咖啡,坐在电脑前,顺手点开了几个主流证券网站,想看看最近市场都在聊啥。说实话,最近这股市啊,真是让人又爱又恨,一会儿冲上云霄,一会儿又给你来个急刹车,搞得人心慌慌的。不过呢,今天这几个网站的头版内容,倒是让我眼前一亮,感觉信息量特别大,值得好好捋一捋。
你看啊,首先打开的是“东方财富网”,首页大标题就特别醒目:“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,科技板块强势反弹,北向资金净流入超百亿!”我一看,哟,这情绪回暖得挺快啊。前两天不是还在说市场情绪低迷,成交量萎缩嘛,怎么今天突然就来了个大反转?点进去一看,原来是昨晚美股那边科技股全线大涨,尤其是英伟达、微软这些巨头财报超预期,直接带动了全球科技板块的情绪。咱们这边的投资者一看,哎,外资又要回来了,那咱们也得跟上节奏啊。
然后我注意到,今天沪深两市的成交量明显放大了,比前几天平均多了差不多三成。这说明啥?说明有资金开始进场了,而且不是小打小闹,是真金白银地往里砸。特别是创业板和科创板,涨得最猛,像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这些赛道,集体飘红。有个分析师在评论区说:“这波反弹不是偶然,而是前期超跌后的技术性修复,叠加政策预期升温,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恢复。”这话听着挺有道理的,我也觉得,最近确实没那么悲观了。
接着我点开了“同花顺”,首页头条是:“央行今日开展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,净投放800亿元,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。”嘿,这消息一出,债市那边立马就反应了,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行,说明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减轻了。我记得前几天还有人担心四季度资金紧张,现在看来,央行还是挺给力的,该出手时就出手,稳住了市场预期。
而且你看,不只是公开市场操作,最近央行还搞了个“科技创新再贷款”扩面提额的政策,额度从原来的5000亿提高到8000亿,支持范围也扩大到了更多专精特新企业。这说明啥?说明政策层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是真金白银的,不是喊口号。难怪今天科技股能涨得这么欢,资金心里有底啊。
我又顺手点开了“雪球”,首页热帖第一条就是:“新能源车销量再创新高,9月上半月渗透率突破45%!”我一看,好家伙,这数字有点吓人啊。记得去年这个时候,新能源车的月度渗透率才30%出头,这才一年时间,直接干到45%,这速度也太快了吧。点进去一看,原来是比亚迪、理想、蔚来这些车企9月上半月的交付量都爆了,尤其是比亚迪,单月预计能突破40万辆,创历史新高。
而且不光是国内卖得好,出口也猛。欧洲那边对咱们的电动车接受度越来越高,尤其是性价比高的车型,像哪吒、小鹏,在德国、法国都卖得不错。有券商分析师说,今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,渗透率可能达到48%左右。这数据要是真成了,那传统燃油车的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。

不过呢,也有网友在下面留言说:“别光看销量,电池原材料价格最近又涨了,碳酸锂价格重回18万元/吨,成本压力不小。”这话也提醒了我,新能源这事儿啊,不能光看终端销量,上游原材料也得盯着。毕竟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%以上,原材料一涨,利润就被吃掉了大半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了“财联社”的头版新闻:“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麒麟电池,能量密度提升15%,支持4C超快充。”我一看,这技术突破可真是及时啊。现在消费者最怕的就是充电慢、续航短,麒麟电池要是真能实现10分钟充80%,那用户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而且宁德时代还宣布,已经和多家车企达成合作,明年一季度就能量产装车。这消息一出,宁德时代的股价今天直接涨了6个多点,市值又回到了万亿以上。
不过也有分析师提醒说:“技术领先是好事,但竞争也在加剧,比亚迪的刀片电池、中创新航的One-Stop电池都在追赶,宁德时代不能掉以轻心。”这话我也同意,现在新能源赛道太卷了,谁也不敢说自己能一直当老大。
接着我看“新浪财经”的头版,标题是:“房地产政策再出组合拳,一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,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。”我一看,这可是个大新闻啊!记得去年这时候,还在讨论要不要放松限购,现在倒好,一线城市直接全放开了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,统统取消限购,而且首套房贷利率最低能到3.4%,二套房也降到3.9%,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低水平。
有专家解读说:“这是稳增长的关键一步,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必须稳住。现在政策工具箱里的牌基本都打出来了,就看市场能不能接住了。”我琢磨着,这政策力度确实够猛,但效果还得看购房者买不买账。毕竟现在大家对房价的预期变了,很多人不再觉得买房一定能升值,反而更看重居住属性。
而且你看,今天地产股的反应其实挺温和的,龙头房企涨了3%左右,但没出现涨停潮。说明市场还是有点犹豫,担心政策虽然松了,但需求能不能起来还是个问题。毕竟年轻人结婚率、生育率都在下降,住房需求的长期趋势可能真的变了。
不过也有积极信号。比如“贝壳研究院”发布的数据显示,9月上半月,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28%,带看量也明显上升。这说明政策一出,确实有人开始行动了,尤其是改善型需求,趁着利率低、限购松,想换大房子的人多了起来。
我又点开了“证券时报”的电子版,头版头条是:“证监会主席: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,强化退市机制,提升上市公司质量。”这话听着挺官方的,但背后意思可不少。注册制推了这么久,现在说“稳步推进”,说明节奏可能会稍微放慢一点,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。而且特别提到“强化退市机制”,这可是个关键信号。

我记得去年退市的公司才20多家,今年到现在已经30多家了,估计全年得破50家。这说明监管层是真的动真格了,那些长期亏损、财务造假、市值低于5亿的“僵尸企业”,以后日子不好过了。有投资者在评论区说:“早该这样了,垃圾公司占着茅坑不拉屎,害得整个市场估值上不去。”这话虽然难听,但道理没错。
而且证监会还提到,要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,特别是国有大企业,要带头提高分红比例。这消息一出,今天高股息板块又涨了一波,像银行、电力、煤炭这些,都是分红大户。我觉得这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是个好事,毕竟拿着股票不光指望涨,还能拿点稳定现金流,心里踏实。
说到银行,我顺手看了眼“中国证券报”的头版:“LPR再次下调,五年期以上降至3.8%。”哎,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降了,五年期LPR从去年的4.3%一路降到3.8%,这降幅可不小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房贷利息又少了,每个月能省好几百块。虽然对银行净息差有压力,但为了稳经济,也只能这么干了。
不过银行股今天表现一般,涨得不多。为啥?因为市场担心净息差收窄会影响利润。确实,现在存款利率也降了,但降得没贷款利率快,银行的利差在缩小。有分析师说:“未来银行要靠财富管理、投行业务来弥补传统利差的收窄。”这话听着挺对,但转型哪有那么容易啊。
我又翻到了“第一财经”的头版,标题是:“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谈,双方就资本市场开放、审计监管等议题深入交流。”这消息挺重要的,说明中美在金融领域的沟通没断。虽然两国在政治、科技上有摩擦,但在金融市场上,还是得合作。特别是中概股,之前因为审计问题被退市风险搞得人心惶惶,现在双方能坐下来谈,就是好事。
有专家分析说:“如果中美能在审计监管上达成常态化合作机制,中概股的估值有望修复。”这话我挺认同的,你看最近中概股指数也在反弹,说明市场在赌这个预期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事变数太多,还得边走边看。
然后我看“华尔街见闻”的国际版块,头版是: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11月可能暂停加息,但强调通胀仍具粘性。”哎,这话说得真艺术啊,“暂停加息”是利好,“通胀粘性”又给你泼盆冷水。市场反应也是涨跌互现,美股三大指数小幅收高,但美债收益率没怎么动。
我觉得美联储现在挺难的,一方面经济数据还行,就业也不差,但另一方面通胀就是下不来,尤其是服务价格。所以他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不敢轻易说“加息结束”。这对咱们A股也有影响,毕竟外资还得看美元利率的脸色。不过好在人民币汇率最近稳住了,在7.2附近波动,没再大幅贬值,这对资本外流压力是好事。
我又点开了“全景网”的新股频道,看到一条消息:“本周共有8只新股申购,其中3只为科创板,平均发行市盈率35倍。”这市盈率水平,比前几年动辄五六十倍的时候低多了,说明注册制下定价更理性了。而且这8只新股里,有两家是半导体设备公司,一家是生物医药企业,都是硬科技方向,看得出政策引导的意图很明显。
不过也有打新人在抱怨:“中签率太低了,科创板那两家,中签率才0.03%,比中彩票还难。”这话我也有同感,现在打新确实不像以前那样稳赚不赔了,破发的也不少,得认真研究公司基本面才行。
再往下看,“21世纪经济报道”的头版是:“绿色金融再提速,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创历史新高。”我一看,好家伙,单日成交量突破1000万吨,成交额超5亿元。这说明啥?说明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上来了,可能是年底临近,大家要开始履约了。
而且有消息说,钢铁、水泥、电解铝这些高耗能行业明年也要纳入碳市场,范围扩大后,交易活跃度还会提升。这对环保、碳捕捉、新能源这些相关产业是长期利好。不过也有专家提醒:“碳市场要避免过度金融化,核心还是服务于减排目标。”这话挺中肯的,别搞着搞着变成投机市场了。
我又翻到了“经济观察报”的头版,标题是:“消费复苏仍不稳固,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5%,低于预期。”这数据一出,市场有点失望。本来以为中秋国庆双节临近,消费能冲一波,结果数据还是偏弱。特别是餐饮、旅游这些线下消费,恢复得不如预期。
有分析师说:“居民消费意愿还是受制于收入预期和就业压力,光靠节日刺激不够,还得有更大力度的稳就业、促增收政策。”这话我深有体会,你看现在很多人宁愿存钱也不愿花钱,银行存款余额还在涨,说明大家心里没底。
不过也有亮点,比如“国潮品牌”和“银发经济”表现不错。李宁、安踏这些国产品牌销量稳中有升,老年人旅游、健康产品需求旺盛。这说明消费结构在变化,不能光看总量。
然后我看“中国基金报”的头版:“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元,权益类占比提升至35%。”这数字挺震撼的,30万亿啊,相当于GDP的四分之一了。而且权益类基金占比提升,说明越来越多资金愿意承担风险,追求长期回报,这是好现象。
不过也有隐忧,比如“基金赚钱、基民不赚钱”的问题还是存在。很多投资者追涨杀跌,高点买入,低点赎回,结果白忙一场。有基金公司开始推“投顾服务”,想帮客户做资产配置,但普及率还不高。
我又点开了“上海证券报”的头版: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,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考核。”这可是个大动作啊。以前央企只看利润、营收,现在连市值都要考核了,说明高层真的重视资本市场了。而且明确说要“提升分红、回购、增持”等手段,增强投资者回报。
这消息一出,今天中字头股票又涨了一波,像中国神华、中国移动这些,都是高分红的代表。我觉得这对价值投资者是好事,毕竟拿着这些股票,每年能拿不少现金分红,比存银行强。

不过也有质疑声:“市值管理别变成操纵股价。”这话也提醒了监管层,得防止有人借机炒作。所以证监会也强调,要“依法合规、透明公正”地进行市值管理。
再往下看,“金融界”的头版是:“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,配置比例有望突破20%。”这数字不小啊,以前保险资金偏爱固收,现在敢往股市里投更多了,说明对长期行情有信心。而且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,进来对市场稳定有帮助。
不过也有风险,比如市场波动大了,会影响保险公司利润。所以他们一般会选蓝筹、高股息的股票,不会追热点。
然后我看“和讯网”的头版:“数字货币试点扩围,15个城市纳入第二批试点名单。”这进展比预想的快啊。第一批试点才几个城市,现在直接扩到15个,说明央行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很有信心。而且应用场景也在拓展,从原来的零售支付,现在延伸到政务、税务、社保等领域。
有专家说:“数字人民币未来可能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。”这话听着挺远,但也不是没可能,毕竟现在去美元化的声音越来越多。
我又翻到了“中证网”的头版:“北交所上市公司突破250家,专精特新占比超六成。”这发展速度真快,北交所成立才三年,公司数量就250多了,而且大多是中小企业,真正服务了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今天北证50指数也涨了2个多点,说明市场认可度在提升。

不过流动性还是个问题,很多股票成交额很小,投资者进出不方便。所以监管层也在研究引入做市商制度,希望能改善。
最后我看“每经网”的头版:“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2%,中国市场需求强劲。”这数据让人振奋啊。之前还担心半导体周期下行,现在看来,AI、数据中心、汽车电子这些新需求撑起了市场。特别是咱们国内,国产替代加速,中芯国际、华虹半导体这些企业订单饱满。
有分析师说:“2025年可能是半导体复苏年。”这话要是真成了,那相关股票还有得涨。
哎,一口气看了这么多网站,信息量真不小。总结一下吧:今天市场情绪回暖,科技、新能源、地产都有利好,政策支持力度大,资金开始进场,但消费复苏还不稳固,市场分歧仍在。总的来说,2025年9月21日这一天,算是给四季度开了个好头,但能不能持续,还得看接下来的经济数据和政策落地。
不过话说回来,投资这事儿,不能光看一天的新闻就下结论。咱得长期关注,理性分析,别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。毕竟市场永远在变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
好了,今天就聊到这儿吧,咖啡也喝完了,脑子也捋顺了。希望这些信息对你也有点帮助。要是你也有啥看法,欢迎一起聊聊。
自问自答环节:
问:为什么今天科技股涨得这么猛?
答:主要是受美股科技巨头财报超预期带动,叠加国内政策支持科技创新,像宁德时代发布新技术,增强了市场信心。
问:一线城市取消限购真的能救楼市吗?
答:短期能刺激一部分改善型需求,但长期还得看居民收入预期和人口结构,不能指望单靠政策就逆转趋势。

问:LPR下调对普通人有啥影响?
答:最直接的就是房贷月供会减少,减轻还款压力,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贷款成本下降,刺激经济。
问:注册制改革下一步重点是什么?
答:重点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,强化退市机制,让市场真正实现“有进有出”,优胜劣汰。
问:北向资金流入是不是意味着行情要来了?
答:是积极信号,但不能单看一天数据,得结合基本面和政策面综合判断,外资也是边走边看。
问:普通人现在适合进场炒股吗?
答:得看个人风险承受能力,建议先做好资产配置,别一把梭哈,可以定投指数基金,长期持有更稳妥。




